潼南区全力开展“小微绿化”初显成效
近年来,潼南区严守“生态红线”,严控“非粮非农”用地,坚持林长制为引领,努力寻找“边角地、荒地、废弃地和坡坎崖”等,开展“小微绿化”,做到“能绿尽绿”,不断修复国土绿色“创面”增加绿量,探索出了一条“点、线、带”状的绿化新路。截至目前,全区开展“小微绿化”修复生态点33个、面积90余亩。
“寻找”绿化路,不断开创新形势下绿化新地。潼南区国土“三调”数据显示,全区森林、林地面积分别减少38.5%、26.7%,可用于绿化的空间严重不足。面对绿化空间的不足,区林业主管部门没有停步不前,而是在已有可用绿化空间的基础上,提前谋划、探索开创新形势下绿化新地,在国土“三调”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森林覆盖率。一方面积极开展好已有可用绿化空间的绿化,提质建设“两岸青山·千里林带”;另一方面则积极探索绿化新路径,不断“寻找”绿化新地点、新方式。在充分讨论,广泛征求专家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,最终确定充分利用“边角地、荒地、废弃地、坡坎崖”等可绿化空间的方式,开启了以“小微绿化”为主的生态修复新模式,着力增加绿地、提升绿量,彰显“绿美本色”。
“摸排”微绿地,科学编制《规划》有序推进实施。潼南区林业主管部门在找到了新的绿化路径及着力点后,充分发动各镇街、村社区,对辖区内的边角地、荒地、废弃地和坡坎崖等可用于绿化的地点进行全方位、多角度的精准摸排定位,掌握其现状、可利用程度、面积大小,以及改造修复难易度,进而进行现场实地和图斑核实,确认可通过“复土植绿”或“见空植绿”的地方,然后建立形成“小微绿化”生态修复数据库,并在试验、示范的基础上编制了《重庆市潼南区开展“小微绿地·大美城乡”三年行动实施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予以分步实施,做到积少成多,“补巴式”开展绿化,“医治”国土绿色“创面”,让潼南大地更绿更美。
“实施”微绿化,全力医治修复国土绿色创面。开展“小微绿化”修复“荒废弃地”,以及江河岸线崖壁生态,“医治”国土绿色“创面”,关键在于组织实施,让“补巴式”绿化落地见效。对此,潼南区高度重视,强化领导,精心组织,全力推进。在“点、线、带”状绿化地点落实后,积极组织落实绿化资金。近年来,全区共整合资金210余万元,用于开展以“小微绿化”为主体的微生态修复。在绿色微“创面”上复土、栽种树草,主要采取“义务植树”、“专业栽种”等方式予以实施,近年,全区义务植树尽责105万余株,建成义务植树基地26个;建成小微绿地33个,小微绿化面积90余亩;村庄公共休闲绿地提质23个,建成美丽庭院73个。在经过微生态修复后,着力对修复栽种的树、草进行巡查管护,以提升成活率。累计安装自动浇灌系统15套、落实巡查管护网格护林员51名。目前,潼南已有多处“小微绿化”点成为市民群众和外地来潼游客的“打卡点”、“抖音拍摄点”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通过微生态修复,全区原有国土绿色“创面”正在逐步得到治愈,“绿量”不断得到提升,“大地”得到美化靓化,“微绿”作用得到极大彰显,为“未来绿化”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和路径。
国务院部门网站
地方政府网站
市政府部门网站
区(县)政府网站
重庆市林业局版权所有 重庆市林业局主办 市林业局值班电话(传真):023-61528866
ICP备案编号: 渝ICP备202200211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: 500000007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315号